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语言选择: 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七彩动态 >

七彩动态

沈阳婚姻情感心理咨询推荐 ——“内在小孩”越懂事,亲密关系就越糟糕



很多家长在夸自己家孩子的时候,最常听到的就是“我家孩子最懂事了”。


但是,有没有想过“太懂事”真的是好事吗?


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赞赏,但这也一定是站在一部分家长的角度。


如果孩子足够懂事的话,自己就可以少操点心,不必为孩子的日常劳心劳力,每天把自己搞得心率交瘁,就可以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。


甚至孩子还可以替自己分担一些日常杂事,或者是能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。


但是,这些方便其实是建立在孩子的付出之上。


当然,这并是说孩子不应该为父母着想,而是要有一个“度”。


因为一个孩子太过于懂事,去承担太多不属于自己年龄段的问题,是会很容易影响到TA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。


为什么这么说?

 

01

太懂事的孩子身体里都装着“情感雷达”

 

曾在一篇文章中,看过这样一个问题:


问是父母更关注孩子的日常动态,还是孩子更关注父母的所思所想。


大多数人都会认为,是父母更关注孩子,因为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,受到亏待。


但却很少会去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,即使去想也会认为,孩子只要等着父母给予就可以了。


但其实孩子并不能做到心安理得地接受,他们在享受父母给予的同时,也会更关心与关注父母。


譬如,TA们会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,如果父母不开心了,就会想法设想地去哄父母开心。


于是,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都会习得一种超能力,那就是非常擅于察言观色。


许多父母,都会认为孩子不懂这些,还会经常不注意地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。


如,我一天天太累了,你就不能懂事点,时常会把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。


但实际上,孩子都会把它记在心中,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守护这个家。


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灵格就曾说:“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”。


当父母关系失衡时,许多孩子都会做出一些自我牺牲,用尽全力去修复父母的情绪,守护好这个家庭。


有一个词叫做“亲职化”也称为“父母化”。是说儿童和青少年超出自身发展水平,过早地扮演者父母的角色,去承担成年人责任的现象。


而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模式,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孩子过于懂事,成长为一个高敏感,讨好型人格,过度担责,过度负责,擅于看他人眼色的小大人。

 

02

内在关系模式还会延伸到亲密关系中

 

一个人在童年时与父母构建的关系模式,是会延伸到TA成年以后和所有人构建起的关系模式。


这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过于早熟和懂事,与父母构建的关系中,总是处于一个付出者和照顾者的位置。


那么,在长大之后,TA在工作中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,同样会呈现出这样一种事事都过于尽职尽责的状态。


可能会有朋友质疑了,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是很好吗?


这当然没有错,但是由于从小就习得了一种为他人的人生过度负责的心态,这种责任错位的现象还是会在工作中呈现。


譬如,和同事搭档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,明明同事也有责任,但自己却会习惯性地把所有责任与错误都揽在身上,会认为是自己连累同事,于是独自揽下所有责任。


而且这种牺牲还不一定会获得同事的感激,可能对方一出错,还有可能会再次把责任推给自己。


结果这种过度担责的思维,是会让自己的人生过的焦虑又疲惫,而且还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保护住自己的权益。


因为过度担责的思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,只要不去自我归因,自我担责,就会觉得对不起谁。


同样在进入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。


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,当你习惯性地总是处于一个付出者的角度时,那么对方也就是不自觉地站在一个索取者的角度。


如果伴侣是一个责任分明的人,TA会在关系中主动担责,不逃避,不推脱,也愿意付出。


但如果伴侣是一个关系中责任界限模糊的人,也就会不断地索取索取,消耗付出者。


而且,通常一个习惯于在关系中付出的人,TA们寻找到的恋人却都会是一个责任界限模糊的人,因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,是付出者熟悉的关系模式。


而付出者并不会一直心甘情愿的付出,因为任何付出也都是期待回报的。


童年时的懂事与付出,是可以获得父母的开心,赞赏与疼爱。


成年以后,还是延续这种讨好的方式构建关系,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时,就会心生怨气,自我内耗。


但自己又不会用其他方式维护关系,只在童年时习得了这样一种方式。


而这也是一个孩子从小太懂事变得“亲职化”后,带来的糟糕影响。


由于孩子在成长阶段无法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为前提,习惯性地照顾父母的感受,也就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主体感、价值感与安全感。


于是TA们就害怕关系中有不和谐的因素出现,因此很会察言观色,非常敏感。


身体里就像是装着一个情感雷达一样,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。


不论是进入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,就会持续地压抑自己的感受,习惯性地用付出,讨好,责任错位的方式构建关系。


然后,又会在自己构建起的不平等关系中,被不断地剥削,索取,内耗,让自己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。


那么,如何才能摆脱这种从小就建立的“拯救者心态”,不让自己继续重复构建?

 

03

不要讨厌自己太懂事

 

当你总是处于一个付出者和过度担责的角度去构建关系时,你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。


因为这种用不断付出的方式构建关系的方式,会使你陷入自我内耗,而且关系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付出变得更好,反而是各种糟糕,而且你还很难改变自己。


这时,一个人就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。


但事实上,这些特质曾经其实并不是糟糕的存在,它其实在你童年时保护过你。


童年时的你还很弱小,没有更多的能力,更多的力量去承受家庭里给你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,于是你只能用这种方式去守护。


而在你成年后,你的内在小孩没有长大,还是停留在童年弱小的时刻,觉得所有关系都需要你去付出和讨好,才会融洽。


所以,这并不是你的错,不要去讨厌和嫌弃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,曾经幼小的你也只是在用自己能力范围的力量,去守护。


而现在的你想要改变和疗愈自己,就需要先接纳现在让你感觉糟糕的自己。


当你不在排斥与讨厌自己的懦弱、自卑与讨好,看见这些行为背后的内在隐喻,真正的改变也就会发生了。

 

04

告诉自己,你已经不是曾经弱小的自己

 

童年时幼小的自己为了家庭的和谐,只能用一种付出的方式去守护。


但现在的你已经不再是弱小的孩子,所以,这一点我们要意识到,就不要在用旧的方式去构建所有关系。


你已经长大,也有资源,有力量,有能力去更好地生活。

 

05

在关系中,学会责任分明

 

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,你不该为别人的人生课题与责任负责与买单。


而是要学会各自为各自的人生责任负责,当界限分明了,责任清晰了,你才能在浆糊逻辑的关系中解脱出来。


所以,勇敢一些,当下次遇到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时,先停顿一下,不要急着去担责,同时也要敢于去拒绝。


只有你勇敢地守住自己的界限,不乱担责,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。


这时,所有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清爽,干脆利落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 

 
 

 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