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语言选择: 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七彩动态 >

七彩动态
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——强势的父母:你是尊重了孩子,还是剥夺了孩子?



一个画面:

 

女儿打电话给妈妈说文理分科的事。

 

女儿:妈妈,我想选文科。

妈妈:好啊,宝贝,那你就学文科吧。

女儿:那我真选了哦。

妈妈:上次我说过理科更好就业哦,你要想清楚哦。想清楚了就行。

女儿:你还是不想我学文科。

妈妈:没有啊,妈妈是尊重你的。你很棒的。

女儿:那我到底选什么?

妈妈:你就学文科吧宝贝,妈妈只是觉得理科好,以后更有用。

女儿:那我还是学理科好?

妈妈:没事,你不是想学文科吗,那就学文科,没关系的,妈妈不干涉你。

女儿:那你又说理科多好,文科不好。

妈妈:那只是妈妈的看法,你学什么妈妈都高兴。

女儿:那我到底选什么科啊?

妈妈:学文科也可以的,妈妈尊重你的选择。不过你蛮厉害的,上次你的物理化学也考得很不错啊。

女儿:那我学文科了哦。

妈妈:好啊,妈妈尊重你!不过选科确实要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。

女儿:看你又来了!(崩溃)

……

 

这个女儿打电话给妈妈征求选科的事,本来三句话可以结束的事,却至少打了15分钟电话仍然悬而未决,女儿仍然不知道要怎么办,甚至要崩溃。

 

 

01

强势的父母,

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

 

因为父母的强势,很多孩子的自我被严重剥夺。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。

 

但是没有觉察力的父母并不自知,却仍然打着我是“为了你好”的名义继续干预孩子的选择,甚至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选择。

 

 

孩子上高中,需要文理分科,征求父母的意见,是正常的,毕竟他们也许自己的思考并不太成熟。

 

但是,孩子需要父母引导,而不是强势带入自己的感觉甚至直接替孩子选择。

 

妈妈口口声声说尊重孩子的选择,但一句又一句、重重复复的“诱导、规劝”中,哪句是尊重呢,哪句让孩子选择了呢?

 

这分明就是在打着尊重的借口干着强势干预的活!孩子的自我被严重剥夺,久而久之,她就找不到自己了。

 

咨询室里,女儿一直沉默,很无力,很无奈,很无助。

 

她似乎想说什么,又似乎什么也不想说,因为说了也没用,能改变什么呢?!

 

她揶揄着自己的衣角,一会看向我,一会看自己。就这样枯坐了40多分钟。

 

27岁的小路(化名)因为心理状态不好前来咨询。

 

她说,她已经在别的老师那里咨询了一二十次了。那是父母安排的。小路感知并不怎样,但父亲觉得那个老师好。

 

在多次的咨询中,她还是觉得不对自己的感觉。于是找到了我。

 

她是由于父母的强势导致的自我严重退行的问题。我和她工作了几次后,她觉得我的感觉是对的,咨询风格也是适合她的。

 

但问题来了。她说,父亲觉得我不应该那样咨询,理由是女儿有抑郁,她不能分化,不能离开父母。慢慢地,咨询脱落了。

 

 

 

上面的高中女孩,她的妈妈并没有真正读懂孩子,虽然说尊重孩子,但实际并没有尊重。以致于女儿要几乎崩溃了,妈妈仍然“自说自话”。

 

和小路一样,她的父亲也同样没有觉察孩子内在的需要和感受,是典型的“我要我觉得,不要你觉得”。

 

由于孩子生病有几年了,小路的父亲自忖懂得甚至精通孩子的状况,所以几次看心理医生都是以他的感受来主导的。

 

小路外出时也经常被爸爸带着。上班、买菜、外出等,父亲基本上陪在左右,生怕孩子状况不好无法自理。

 

时间久了,小路真的越来越无法自理了。

 

她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:她们不能有自己的感受,不能有自己的选择。她们不敢有自己的感受,不会选择了。

 

因为她们的感受和选择权都被父母严重剥夺了。

 

 

02

放下强势,觉察自我,

把选择权交给孩子

 

需要了解一下强势与控制是怎么来的。

 

强势与控制是孪生姐妹。控制源于肛欲期(2岁左右)的如厕训练。

 

曾经路过一个商店门口,看到一个奶奶带着孙女玩。和她交流时,她说,孩子4岁了还要包尿布。

 

我特别震惊,第一反应是,孩子的养育者一定是控制型人格的人。

 

但是养育良好的孩子一般1岁多就不要尿布了,可以自己表达上厕所的意愿了。而且是自如地自在地表达。

 

在我意料之中,这个奶奶说:孩子的爸妈总是打她、凶她,有几次尿裤子时,都被父母训斥哭了。孩子特别委屈,但只能用哭来表达。

 

但是,现在4岁了,孩子仍旧尿裤子,要包尿布。

 

 

 

可想而知,孩子的父母是控制型、强迫型人格的人,所以才会对孩子的如厕进行打击。

 

孩子在被打骂中,感觉到了羞辱但却被压抑,从而形成了控制型人格,成年后,这样的孩子就会对她的伴侣进行控制。

 

背后的心理机制是这样的:

 

曾经我在小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,被父母打压、羞辱。现在我长大了,我终于可以控制你们了——包括父母、伴侣、子女。

 

这种控制,就是肛欲期人格的报复性呈现。

 

控制源于对世界的敌意。

 

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世界是友好的,他就不再控制了。

 

所以,面对孩子在一二岁学习大小便的阶段,需要让TA顺利度过肛欲期。

 

正确的做法是:

 

孩子不小心拉了大小便(在床上、裤子、沙发等),养育者应该这样说:

 

“宝贝,拉尿了呀,没关系,妈妈帮你换个裤子哈~”

“宝贝,看你拉的尿,好像一幅漂亮的地图哦~咱们这就换裤子去啊

 

此刻,孩子不会有羞耻感,也会觉得,拉大小便并不是羞愧的事。

 

妈妈对我是友爱的,爸爸是爱我的,这个世界对我也是友好的。

 

世界不再有敌意,是可以信任的。控制和强迫就不会产生。

 

成年人的控制源于对世界的敌意,为了达到自我的掌控,所以强势地对待周围的人。

 

当你觉察到自己的强势,也许就不再那么强势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子女。

 

那么,对待孩子的成长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
 

 

首先,要做个有觉察能力的父母。

 

一个人成长了,意味着他是有自知能力的,也就是说他是有自我觉察能力的。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,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知道自己做什么可能有什么后果。

 

在与孩子沟通相处时,你需要知道一句话该怎么说,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,知道同样一句话对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作用。

 

现实中有太多的冲突,都是因为父母缺少觉察,导致的关系紧张。很多的亲子关系每天都如紧崩的弦,稍不留神就容易崩断,导致很糟糕的后果。

 

前几年的妈妈在学校掌括儿子导致儿子跳楼的事件中,尽管儿子的表现也许不尽如人意,或者让父母觉得丢人了不争气了,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,她是没有预判和觉察的。

 

如果她觉察和预判到一巴掌下去会导致孩子跳楼,那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做了。

 

同样,母子同座出租车,儿子在天桥上跳下车流自杀的事件中,母亲的羞辱和对儿子的不理解,同样让孩子觉得这样的关系太过于窒息,所以无法忍受而选择了命丧车轮。

 

这个母亲也同样没有觉察到孩子当时的心境已经恶劣到无法承受了,而一味地只是发泄自己的口欲和嘴瘾。

 

孩子过早离开这个世界,有一半的原因至少应该算在父母头上。

 

其次,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。

 

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家长制、孝顺等一方面让社会发展长幼有序,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孩子不能很好地做自己的问题。

 

在多少家庭里,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表达的,否则就会忤逆之嫌、顶撞之罪。孩子也不能有自己的感受。

 

洗澡时,孩子说水太烫了。妈妈说:一点都不烫啊。以致洗个澡差点把孩子烫熟了。

 

大夏天的,给孩子穿二三件衣裳,孩子热得直冒汗,但是妈妈说:他怕冷。

 

孩子害怕社交,妈妈说: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,人家是人你也是人,有啥好怕的?

 

孩子学习上不去而厌学,家长说:你们就是吃苦不够,想当年我们如何如何,哪有厌学的事?

 

孰不知,家长皮糙肉厚的,手感与孩子娇嫩的皮肤是不一样的。

 

 

在一样的天气里,大人小孩其实穿的衣服也是一样就可以适应的。社交、厌学等,都需要首先共情到孩子的感受。

 

孩子学习文科、理科,也同样应该尊重孩子内在的兴趣和感受。而在与咨询师的匹配上,理论上家长更没有发言权,可是很多家长却越俎代庖了!

 

武志红老师说:“如果一个人做什么,主要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,那么他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真自我;但假如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从别人的感觉出发,那么他就会有一个假自我。这个假自我,是一个人痛苦的重要原因”。(引自武志红《你就是答案》)

 

共情到孩子的感受,感受到孩子的感受,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,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。

 

孩子没自己的感受,又怎么能做自己的选择呢?

 

孩子不能自己做选择,又怎样真正地做自己呢?

 

再是,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。

 

有个段子说:有一本名叫《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(如何用30天改变你的妻子?)》的书一经出版,就在一周内狂销200万册。后面作者发现封面印错了一个字母,真正的名字应该是《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(如何用30天改变你的命运?)》。把错误纠正过来以后,一周只卖了10本。

 

很多人都希望改变孩子,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设计去走,但最终却发现,你并不能改变他,你还是你,他还是他。

 

费斯汀格法则提出生活中有10%的事情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,我们无法掌控的;而另外90%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,却是我们能掌控的。我们能掌控的,只是我们自己及我们自己的反应。

 

在亲子关系中,父母、孩子、祖父母等,组成家庭系统。而父母关系是主干关系,父母关系如何及父母本人的品质,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。

 

如果自己不改变,而去改变孩子,必然是本末倒置的,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也必然事倍功半。

 

一个消极悲观的父亲,很难养育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儿子。

 

一个多愁善感的母亲,很难养育出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儿。

 

一个强势控制的母亲,也很难养育一个进退有度、有力量、强大的孩子。

 

所以,不管什么家庭,首先需要改变的都是父母本身。

 

是的,首先。




 
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 

 
 

 
 
 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