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语言选择: 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七彩动态 >

七彩动态
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——每个“坏”小孩,背后都有家庭关系的影子


一个孩子的种种表现,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。

 

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,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。

 

一个孩子所处的关系,主要是他和父母的关系。

 

我们拯救一个孩子,主要是捋顺他背后的那些关系。

 

 

 

Part.1 

 

小时候,在老家,我有个邻居,每到晚上十一二点,他们家就会响起打骂声。

 

他们家的打骂声如此激烈,常常伴随着辱骂声、殴打声、尖叫声,搞得我睡得正香突然被惊醒。

 

这一场又一场战争的导火索,是他们家的小女儿,又尿床了。

 

小孩子家尿床,应该不是什么大事儿。

 

问题是,他家的小女儿,当时已经十来岁了,而且经常性夜间遗尿。

 

令我都感到不好意思的是,这个小女孩的妈妈,常常在村上逮着人就说她家小女儿爱尿床的事儿,还给孩子贴上“贱”“孬东西”“就是故意的”等一系列农村妇女爱用的羞辱之词。

 

而这个女孩的爸爸,在家中其他孩子告发小女儿又尿床后,常常拎起棍子凳子就开始殴打,并叫嚣着“不打死你,你就不长记性”。

 

那个爱尿床的小女孩,比我小五六岁的样子。

 

后来,我离开家,考上高中,又读大学,有次回故乡,和我妈闲聊,说起邻居家的几个孩子。

 

我妈小声说:“你还记得小X吗?她现在可争气了。”

 

不知道为什么,我脑子里首先闪现的问句竟然是:“她遗尿的毛病治好了吗?”

 

我妈说,早就好了,她十来岁不是辍学了吗,去南方打工,出去后病就好了,还特别能干,先跟着人家学技术,年纪轻轻自己就开了厂,还找了靠谱的男朋友,可能赚钱了。

 

我那时还没有学心理学,但我懵懵懂懂地察觉出,那个姑娘童年尿床,和她第一次尿床后,她妈妈到处抖擞她的隐私,她爸爸狠狠殴打她有着某种关联:

 

羞辱和暴力,都是刻意的提醒。

 

 

 

后来,我学了心理学,更加明白了:

 

被贴了“尿床精”标签的那孩子,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里,陷入了极度恐惧中。

 

她不知如何排解内心的恐惧,甚至因为越来越恐惧,最后跌落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中。

 

直到后来,她逃离了把她钉到耻辱柱上的小村和双亲,来到了陌生的城市,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脚,找回命运的掌控感,遗尿的毛病竟然不治而愈。

 

原来,一个孩子的问题,很大程度上,是她身边的人和环境的问题。

 

接下来,我再来讲我亲身见闻的故事——

 

 

Part.2 

 

我家儿子小时候,认识一个朋友,姑且称他为小D。

 

D和我儿子年龄差不多,两家住的也不远,俩孩子经常凑到一起玩,小D有时还来我家吃饭。

 

我慢慢发现这个小D不简单:

 

都是六七岁的孩子,我娃遇到问题,直接表达,开心就是开心,不满就是不满,反抗就是反抗。

 

但小D不是,他总是先观察大人的脸色,看看大人想听什么答案,他就顺着大人的意思说。

 

这在一般人看来,会觉得:“哎呀这孩子不得了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将来一定是个左右逢源的人。”

 

但在我看来,就会非常困惑:

 

这孩子为什么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呢?

 

是谁在阻挡他说出真心话?

 

他到底陷入了怎样的困境?

 

后来,我又认识了小D的爸爸和妈妈,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:

 

D的爸爸张口闭口就是“小D的妈妈怎么怎么烦人,怎么怎么懒惰,怎么怎么爱花钱,怎么怎么恶心人”。

 

而小D的妈妈张口闭口就是“小D的爸爸怎么怎么自私,怎么怎么无能,怎么怎么花心,怎么怎么不负责”。

 

而小D在妈妈陪同他时,就总顺着妈妈的意思,去谴责爸爸。

 

而在爸爸陪同他玩时,又顺着的爸爸的意思,去诋毁妈妈。

 

观察到这里,我终于明白了小D的分裂所在:

 

小D之所以是两面人,是因为长久以来,他都活在父母的互相嫌恶的战争里。

 

他需要在那个家里存活,他就要两边都讨好。

 

妈妈生气时,他要看看妈妈的脸色,去攻击爸爸,安抚妈妈。

 

而爸爸暴躁时,他又要去顺从爸爸的旨意,去诋毁妈妈,讨好爸爸。

 

但是,在这个孩子心里,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,都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啊。

 

他不愿真的辱骂任何一个,就从躯体内分化出一个和年龄极其不符的八面玲珑的虚假自我,过早学会了察言观色。

 

时间长了,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真的,哪个是假的我。

 

他活成了父母糟糕关系的工具人和牺牲品。

 

 

除非有天,小D的父母意识到问题所在,并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改变,向小D真诚道歉。

 

亲子关系,是亲密关系的延伸。

 

孩子成长,是父母修行的镜子。

 

所谓,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,说的就是孩童时期的经历,对性格和命运的影响。

 

我之所以写这两个故事,是因为——

 

 

Part.3 

 

昨天,有个读者在微信上咨询我,说她和丈夫都在外地工作,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在老家养。

 

爷爷奶奶总是告状,说孩子偷爷爷的钱。

 

之前,她和老公就因为这件事儿,非常生气:

 

小时候偷针,长大了偷金,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,还要翻天呢,打!

 

然后,俩人回到老家,轮番上阵,狠狠殴打了孩子,让他记住这教训。

 

结果,他们刚回城里上班,又接到老人的电话:“孩子去亲戚家玩,又偷了亲戚50块钱。”

 

“小偷!”

 

“手贱!”

 

“三只手!”

 

“再偷东西眉头上要被刻字的!”

 

一家大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说着义正辞严的邪恶之语,还扛着“教育下一代”的伟大之旗。

 

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拿大人的钱,我仔细询问后,发现是有着深层原因的:

 

6岁之前,这孩子跟着爸爸妈妈生活时,从来不拿大人的钱。

 

后来,爸妈为了生计,离开他去远方,隐遁为视频里的面孔和缥缈的声音。

 

爷爷奶奶把钱看得比较重,他想要超过2块钱的东西,都不被允许。

 

七八岁的孩子,正是金钱观和边界感的懵懂期,他第一次拿了爷爷100元后,原以为“爷爷的,就是我的”。

 

谁知道爷爷发现后,不仅骂他“小偷”,而且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告状。

 

爸爸妈妈非常生气,就从城里回来,狠狠揍了他一顿。

 

揍了后,俩人又觉得自己平时管孩子少,孩子才偷东西,就非常内疚,带着孩子去镇上超市买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。

 

这个孩子在整个事件里,并没有得到关于“偷”和“拿”的区分引领,也没有收到“花钱需要经过大人同意”常识的强化。

 

相反,他收到的讯息是:

 

拿了别人的钱,就可以见到爸爸妈妈,哪怕被揍一顿,也能看见他们的真人,牵着他们的手,得到很多爱。

 

 

这样以来,“拿别人的钱”,就成了孩子吸引大人注意,呼唤爸爸妈妈回来陪伴的手段。

 

他只要一想爸妈,他就去偷钱,通过犯错来博取大人的爱和关注。

 

这也是很多没有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,都特别喜欢采取的“伎俩”:

 

犯错,只是他们的手段。

 

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,才是他们的目的。

 

所以,要想让孩子停止犯错,不是给他贴上“坏”“偷”“渣”的标签,用鞭子和棍棒让他屈服。

 

而是回到他身边,给他关注和回应,教他边界和常识,让他在引领和矫正中,在拧巴中得到舒展,在自伤中得到关照。

 

我为什么写这3个故事?

 

因为——

 

 

Part.4 

 

从9月来学至今,我已经接到了至少100位家长的“控诉”。

 

控诉的对象,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孩子。

 

“刘老师,救救我的孩子,他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。”

 

“刘老师,救救我的孩子,他叛逆到一点就爆。”

 

“刘老师,救救我的孩子,他逃课,早恋,偷东西。”

 

“刘老师,救救我的孩子,他患上了抑郁症,情绪消极,学业荒废……”

 
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

 

但是,原谅我说点真心话:

 

沉迷游戏的孩子,是对现实世界失望——现实中,他没有游戏没有玩伴没有乐趣,所以才到虚拟世界里获得弥补;

 

没有叛逆的孩子,只有叛逆的父母——所谓叛逆,是父母感到权威遭到挑战,但又不愿平等和孩子对话,而给孩子贴的标签;

 

至于学习困难的孩子,除了智力问题,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生活中,受到的干扰和控制太多,所以才在学习之外的方面,找到自主感……

 

一个孩子的种种表现,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。

 

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,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。

 

一个孩子所处的关系,主要是他和父母的关系。

 

 

拯救一个孩子,从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,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,更没有什么捷径快路。

 

唯一且正确的做法,就是慢慢捋顺他的关系,他和父母的关系,他和家庭的关系。

 

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、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工厂。

 

孩子是家庭的产物,是关系的体现,是能量的馈赠,是教养的回馈。

 

家病了,关系断了,能量死了,教养丢了,却偏偏指责一个孩子“你怎么了”,这太不公平了。

 

孩子的所有问题,并非都全部来自父母。

 

但孩子的所有问题,都是父母修行的必答题。

 

负责且真爱的父母,会看见孩子的每个问题,并探究背后的原因,进而通过修复关系,来治愈孩子,带孩子打开一扇扇门,穿过一段段迷雾,来到高山流水或春暖花开的开阔之处。

 

焦躁且自大的父母,会把孩子的所有问题,都推给那个幼小的生命或者无关的闲人,然后一辈子活在受害者的监牢里,还抱怨外面的太阳不够耀眼,大路不够宽敞。

 

 

你想救救你的孩子吗?

 

想。

 

那就修好自己的心,捋顺自己和自己、和他人、和世界的关系。

 

你每一次向内的审视和察觉、探索和建设,都是给你的孩子在种善因、修福报。

 

因为,所谓真爱,就是我爱你,所以我做好了自己,来靠近你。

 

共勉。


 

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 

 


 

 

 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