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很内向,胆子特小,不敢邀请小朋友一起玩。有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小朋友面前,他还是不肯说话,一直往我身后躲。真担心他在学校交不到朋友……
孩子特别怕输,只要不赢就会哭闹,在家里玩的时候家长会让着他,到学校可不能一直这样啊……
孩子在家还好啊,不知道怎么回事,经常在学校与同学因为小事发生冲突,甚至会顶撞老师。老师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,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,这样下去,怕他不想上学……
随着孩子的成长,Ta所接触的主要环境,由单一的“家庭环境”逐渐过渡到“家庭+学校+社会”的多重环境,同伴、教师、邻居等社会角色逐渐进入他们“交际圈”,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,可能会逐渐暴露。
有些家长将其简单归结为“我的孩子是不是性格有问题”、“这孩子就是随了谁,性子倔、不服管”、“都是老人惯的,孩子脾气太大”等等。但其实,这样“贴标签”的行为,我们并不鼓励。
一方面,“影响军心”——当孩子的行为问题被归结为不易变的因素(比如人们常说的性格、脾气等),无论是家长和孩子,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无力,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“否定”,会更进一步打击他们的信心。
另一方面,“推卸责任”——忽视了家长作为主要照看者在教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。我们理解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们需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,很多时候会有怀疑自己“不够好”的时刻,影响家长的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。这种情况下,有意或无意地把责任归咎于他人,能让自己好过一些,但与此同时,也放弃了去主动、及时帮助孩子的机会。
那么,面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问题,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?
孩子的行为问题真的严重到不可更改吗?事实上,一个简单的原因可能只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。
在家庭生活中,照看者往往非常关注孩子、主动去体察孩子的需要并予以满足。比如孩子还没有说话,想吃的食物、想玩的玩具已经摆到了身前,他们没有机会去学习怎样通过沟通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这是孩子的错吗?显然不是,他们还没有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。
那是家长的问题吗?当然也不能这样简单归咎。我们理解每位家长的拳拳爱护之心,由衷而饱满的爱促使着家长们愿意花精力去了解和满足孩子。
但当人际交往过程扩大到了社会生活中,交往对象变成了不那么“贴心”的同伴、老师、陌生人,矛盾随即显现出来。
● 直接经验学习
早期的行为主义研究者认为,“学习”是建立“刺激-反应”模式的过程,是需要个体亲身参与的。比如,孩子因为偷摸饮水机出水口被热水烫到,Ta就会知道这很危险,下次不再这么做,这是自然而然形成“条件反射”的过程。
孩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父母有意识地“强化”或适度的“惩罚”来塑造。比如父母可以通过“正强化”来鼓励孩子的某些特定行为:因为考试成绩好、奖励孩子吃大餐;也可以通过“惩罚”来减少孩子出现负面行为的频次:做错事情的话、今天就不能打游戏”。长此以往,孩子学会了适宜和不适宜表现的行为,也了解到了基本的规则。
这样的学习过程很常见,但同时也抛出一个大大的疑问——“学习”必须个体亲自参与,从经验中得出结论吗?
● 观察学习
20世纪70年代,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“观察学习理论”。班杜拉认为,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,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,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。
也就是说,儿童通过模仿,既可以巩固或改变原有的行为,也可以使原本潜在未出现过的行为显露出来,还可以学到新行为。
比如,儿童可能会因为家长喜欢看手机,而对手机感兴趣;可能会因为家长之间的言语和行为暴力,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言语和攻击行为;可能会因为家长在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柔声细语地沟通,而学会温和地与小伙伴共同解决问题,以此类推。
伴随着孩子的成长,家长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,然而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、没有一直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用,有时还需要兼顾多方的意见。
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,在曲折中前进、在挫折中成长。为应对上述问题,我们建议家长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:
● 正确的归因
心理学家有云:在教养过程中,“问题”是“问题”,孩子不是“问题”。作为家长,要跟孩子一起去打败问题,而不是同问题一道打败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很多行为问题是可以通过家长的适当干预而及时有所改变的。
正如前文所述,如果在面对问题时简单地归因为性格因素或他人的原因,不仅会降低改变的动力,也会错失最佳时机。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去对待问题,是需要有意识去学习的。
● 有效的引导
孩子并不是天生的“社牛”,所谓“缺乏社交技巧”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,家长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适当的方法——
01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
每个家庭都有其独有的“家庭规则”,有些家庭中,“一切以孩子为主”,只要孩子提出需要,家长有条件满足,那就不遗余力,这样会让孩子失去机会去了解在其他社会生活中,应当如何去分享或权衡多方的利益、如何礼貌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,这些都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。
02培养孩子的“同理心”
“同理心”也称“共情”,简单而言是指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和想法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换位思考”、“将心比心”,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助于与他人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。缺乏同理心的人,容易表现得自我、专断,甚至暴力、蛮横,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一系列问题。家长不妨在日常相处过程中,运用生活小事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。
我曾听到过一个有趣的例子。
一位母亲发现孩子有顺手摘花的习惯,她叫孩子站好,拔掉孩子一根头发:
妈妈:妈妈拔你头发的时候,你痛不痛?
孩子:痛!
妈妈:那你把小花摘下来,小花痛不痛?
孩子点点头,没有说话。
妈妈:那以后不要再摘花了。小花很痛,它的妈妈也会很心疼它。孩子又点了点头。
这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生活小事,也是家长“机会教育”孩子的良机。家长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在日常生活中取材,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。
03善用“强化”与“惩罚”
正如前文所述,家长们可以适时运用强化(如表扬和奖励)与惩罚(如批评)去引导孩子表现出更被社会认可的行为。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,都要适时适度,使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。
比如,当孩子鼓足勇气、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,家长要适时予以鼓励。尤其是那些内向、胆小的孩子,Ta的改变可能是循序渐进的,家长要“看到”他的进步,并对每个微小进步都予以正向反馈。
对于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的孩子,家长可以从陪同、教他怎么说,到陪同、但鼓励孩子自己表达,再到引导孩子勇敢地去独自表达。孩子每踏出一步,都值得赞扬或奖励(如送孩子一颗“勇气糖”)。
再如,批评孩子的时候需要“就事论事”,切忌“全盘否定”、“无端指责”,不要过度打击孩子的积极性,更不要“阴阳”孩子,让孩子感觉到你只是不喜欢、不接受Ta的某个错误行为,但还是“无条件地爱着”Ta这个人,Ta需要做的只是和你一起去改掉这个行为。
不妨试试这样的表达方式——
“ 今天老师说你主动帮小朋友拿凳子,妈妈很高兴你会主动照顾别人了。但是你着急的时候推了小朋友一下,这就不太好,你可以好好跟他说……”
对于更年长的孩子,这种方法同样适用。我的一位同事就曾说过,当她向初中生儿子表达,自己很爱他,愿意同他一道解决问题,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指出孩子的错误时,孩子的情绪缓和很多。
04适时使用“行为预演”
行为预演是行为疗法中常用的处理策略,一般包括“示范”、“练习”和“反馈评价”三个部分。
比如,孩子因为竞选班委而感到紧张,有些家长会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,那不妨直接模拟这个场景,家长先向孩子示范,由孩子现场练习,家长再给出“建设性”意见。这个过程,会帮助孩子更了解可能面临的情境,在不断熟悉和练习的过程中,降低紧张情绪,更有信心面对。
再如,对于内向、不敢社交的孩子,家长可以扮演成另外一个小朋友、与孩子对话,练习互动过程,帮助孩子降低紧张感,学会交往技能。
行为预演中,我们不难发现,家长不再是“高高在上”的指导者,轻易地蔑视孩子遇到的困难,而是变成了与孩子共同“迎敌”的战友、同伴。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通过练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判、更有信心去面对困难,还能促进亲子交流,提升亲子关系。
05树立行为榜样
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(1995)曾说,“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是首要的、最主要的教育方法……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榜样,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。”
与观察学习的理论相呼应,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行为榜样,想要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,家长们也需要给出相应的示范。
06充分的耐心
除了具体的解决办法,家长们还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去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。
成年人尚还处在“知道很多道理,但仍过不好这一生”的状态,如何能要求孩子快速地领会指示、解决问题呢?有比“容忍”自己更大的耐心去“容忍”和接纳孩子的问题,并一同去解决它,是我们愿与大家一起去修习的功课。
家姻心理愿与您,在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,携手同行!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联系人:邵老师
手机:13889330109
电话:024-23500628
邮箱:332453503@qq.com
地址: 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B座28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