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咨询的10种常见误解
大量研究已经表明,心理咨询对于人类绝大多数的困扰都具有治愈意义。
从何说起呢?
如果有人正面临婚姻瓦解危机,心理咨询可以帮他们破镜重圆;
如果有人因为失眠而心烦意乱,心理咨询有望让他酣然而眠;
如果有人因为被欺凌、拒斥、忽视、背叛、打击、骚扰、嘲弄、控制、利用、轻视、压制、误解、贬低、欺骗、强暴、偷盗、监视、跟踪、绑架、抢劫、虐待……而心怀愤懑,心理咨询虽然无法让事情从未发生,却可以抚慰人心灵的创伤,帮人找回复原的力量。
事实上,无论是对于背部疼痛、体重剧增,还是对于广场恐惧、出柜恐惧,心理咨询都是治疗首选。对于像广泛性焦虑、惊恐发作、广场综合症、恐惧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、社交焦虑、适应障碍等焦虑相关的问题来说,没有比心理咨询更有效的疗愈手段了。
那么,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呢?
简单来说,治疗始于人际联结的建立。研究发现,充满关爱的、支持性的、有效的人际联结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基础。
心理咨询甚至能够改变大脑中的生化成分与水平。何以如此?经过情感上的释放和认知(如想法、态度以及信念)上的改变,你所面对的世界固然没变,但取景的角度变了,你眼中的景色也就随之改变。
但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很多误解。
误解1
“我自己抗抗就过去了,我很坚强的!”
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,原本很快就能走出的心理困境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,造成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下滑,这种损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
其实就像“扭伤脚”一样,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心理困境:愤怒、郁闷、焦虑、烦躁、躲避、恐惧、厌食、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难以适应新环境等。
明明贴上膏药静养两周就会好的,非要硬抗着去走路,结果花了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健康。何苦呢?
误解2
“别人会笑话我,如果去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。”
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困境的人,那种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“病”的境地才要咨询的看法是错误的。
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,影响到工作和生活,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师,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,那更应接受心理治疗。
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精神病是医学概念,如精神分裂症、躁郁症等,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,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,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、认知障碍、心理困惑等几乎人人都有,这是完全正常的。
如果经济情况比较好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一些发展类的心理咨询,这些帮助会让个人更好地自我完善,生活得更幸福。
误解3
“我不想讲隐私,去心理咨询感觉不安全,也不好意思。”
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。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,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,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,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。
专业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、病史及相关信息,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,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,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。
举个极端点的例子,在街上咨询师看到自己的受咨询者,是绝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的。
所以,专业的咨询师是可以给咨询者完完全全的安全感,你想倾诉他就接住,并不会让来访者有被迫讲述的感觉。
误解4
“我要找专家,越老越好!”
一位咨询师曾说:“不要迷信专家,心理方面没有什么专家!”
这确实反映出心理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某些区别。
至于咨询师的年龄,当然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肯定有助于咨询的,但也不是年龄越大就一定越好。
心理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,要求咨询师必须在知识上具备专业素质,有一定的学历背景,熟知心理学,在个人特点上精神悦纳,精力充沛,思想开放,感知敏锐,具有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,并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。
误解5
“咨询就是聊聊天,安慰一下,我找个朋友开导我,不也一样么?”
心理治疗当然也有宣泄、开导、安慰的作用,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治疗的,否定了咨询的专业性。
心理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学科流派,这些都是有学理基础的,绝非简单的聊天或者宣泄。
心理咨询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,有专门的测试量表和测试手段,有专门的交谈答问的技巧。
旨在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,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,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,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,这也绝非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做到的。